成都宽窄巷子·窄巷子31号
霜降|饮茶养生知多少
返回列表
  

 

霜降,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,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节气。古籍《二十四节气解》中说:“气肃而霜降,阴始凝也。”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、初霜出现的意思,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。

霜降是个浪漫的节气有银装素裹的红叶,有风情满满的法国梧桐,还有各种养秋膘的美食。医圣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写道:“从霜降以后,至春分以前,凡有触冒霜露,体中寒即病者,谓之伤寒也。”

 

养生要点——防秋燥、防秋郁、防寒

霜降时节,养生保健尤为重要,民间有谚语:“一年补透透,不如补霜降”,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。

中医专家指出,防秋燥、防秋郁、防寒是霜降期间的健康防护重点。秋燥表现为口干、唇干、咽干、便秘、皮肤干燥等,因此应多吃芝麻、蜂蜜、银耳、青菜、苹果、香蕉等滋阴润燥食物。

饮食调养方面,此时宜平补,要注意健脾养胃,调补肝肾,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,萝卜、栗子、秋梨、百合、蜂蜜、淮山、奶白菜等。

 

霜降饮茶——滋阴润肺、提升免疫力

霜降节气正值转季之时,转季之时最容易发生感冒,而喝茶能让人的免疫力明显改善,同时霜降多喝茶可以滋阴润肺。

晚秋时节的肃杀景象容易引人忧思,使人意志消沉、抑郁。茶可以清心,使人心清气爽。如此,霜降饮茶最好不过。那么,霜降最适合喝什么茶呢?

1、乌龙茶

乌龙茶又称青茶,介于绿茶、红茶之间,茶性平和,不寒不温。而且乌龙茶具有不错的消炎去毒功效,对于咽喉不适、牙龈肿痛等症状颇为适用。此外,乌龙茶也有“减肥茶”的称誉,可以在“补秋膘”时带走体内多余的脂肪。

乌龙茶滋养温补,长期饮用也能够养胃祛湿,是秋季饮茶之首选。在秋的尾巴上喝点香气馥郁的乌龙茶,将心底的郁闷一扫而光。

 

优品推介:大佛龙珠

金香花茶匠心推出的乌龙茶——大佛龙珠,最终的茶滋味当中含有花果蜜中带一点奶香的味道。一冲泡出来就满室浓溢醉人的芳香,茶色呈亮丽的金玉色,口感温润软滑,伴有浓郁的花果蜜奶香,甘鲜味浓。汤色蜜绿带金黄,茶香清新典雅,独具风味。      

大佛龙珠予醇厚之口感,缓解春困秋乏,茶中维C、维E有极好的抗癌功效,茶多酚类化合物,具有放松身心、消除压力、瘦身减肥、延缓衰老、提高新陈代谢、降低胆固醇、消除油腻的功效         

    

    规格:100克/20袋

价格:398元

 

2、红茶

霜降过后,天气越发寒凉,此时饮茶养生要注重驱寒保暖。红茶则是公认最具暖胃养胃的茶类。此外红茶也是所有茶类中含糖量较高的,糖类物质能够有效地补充能量的消耗,所以在秋季转冷时,能量消耗较快,容易出现疲劳时,多喝些红茶。

并且研究表明红茶内含有的蛋氨酸能够提升人体耐寒力和免疫力,如果身体耐寒适应性差,冬天较容易觉得寒冷、四肢冰凉的茶友,可通过适当品饮红茶摄入蛋氨酸,提升身体耐寒适应性和免疫力。所以霜降之后不妨适量品饮红茶,既能驱寒保暖又有助于养生。

 

    优品推介:大佛沉香

大佛沉香是一款红茶,是四川红茶中的限量版茶叶,来自雅安的野生古树茶。所用原料树龄大,多为自然生长的野生茶树鲜叶,采用正春茶做底,用传统红茶工艺制作而成,具有松烟香,使得这款红茶口感独特,味道香甜甘醇的同时带有淡淡的烟香,回味无穷。

大佛沉香具有强健骨骼、养胃利肝、降糖降压、抗菌、防治心脏病和中风等功效。对于胃寒的人群,多喝红茶可以暖胃,缓解脾胃虚寒,尤其适合秋冬饮用。

规格:100克/20袋

价格:398元

 

当茶与水相遇,化琼浆润肺腑,使机体津液充足,心明神醒,精力充沛。

霜降时节,饮一杯“霜降茶”吧!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返回列表
Copyright ©2007-2021 禧来蜀韵园
蜀ICP备17009254号  网站建设:观道沟通
QQ交谈